阿碼外傳-阿碼科技非官方中文 Blog: 08/01/2009 - 09/01/2009

2009年8月8日

[No Tech] 從資策會 IDEAS SHOW 參展經驗談創業



今年阿碼報名了 資策會的IDEAS SHOW,星期三早上的決賽,我們與另外兩隊(HHOTTT-Island),拿到了最大獎--評審獎,讓全公司興奮不已!由於客戶量不斷快速增加,大家最近工作已經太忙了,而品質又是我們一向堅持的,在不願犧牲給客戶的品質下,竟然沒有一個人有多出的時間可以幫忙準備這場IDEAS SHOW!原本認真討論過是否放棄,但是又捨不得,只好利用晚上開會,協調讓剛從德國搬來台灣加入我們的Volker(前賽門鐵克歐洲發言人)與共同創辦人COO Matt及CTO Walter三人擔綱,並於週末練習與準備demo所需的環境。其間由於我們對於流程、場地、活動性質等有許多問題,頻頻資策會工作同仁互動,得到了很多的協助,也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工作人員對此次活動的熱忱,以及背後的艱辛,感謝各位,也感謝評審委員對我們的支持與給我們的建議,各位辛苦了!

比賽前一天,雖然租了樓下的大會議室做練習的場地,可是三人還是一直被工作干擾,一面練,一面總是有人手機響,這是要怎麼練?下午我去看他們預演時,可以感受到,還不行,大家都不熟,可是我也沒講出來,心裡覺得很對不起他們,明明沒有充分準備時間,又要逼他們上台。結果比賽完,Matt說,練了整晚,總算有成果,我們已經做到我們能力所及最好了,沒有任何失誤,概念也都充分傳達了!每一隊都很強,我們也沒把握能拿獎,但是想到我們已經盡所能,做到能力所及的最好演出了,得名與否,沒有什麼好遺憾的。看著一隊接一隊精彩的演出,台灣有這麼多優秀的軟體公司,在台下感覺真是驕傲!

完整參賽團隊名單在這裡

媒體報導都蠻正面的:
觀察:IDEAS Show閉幕 熱鬧才要開始
資策會idea show秀創意 32團隊展出web2.0新應用
台版DEMO展Ideas Show落幕 新創網站發聲
IDEAS Show網路創意展擴大規模 產業應用最夯
IDEAS Show網路創意展 發表
「2009 IDEAS Show」網路服務創意展 ~ 集結網路創意 鏈結三網效益 提供多元服務

評審寫的blog很有參考價值:[評審日記]2009 IDEAS SHOW網路創意展_校園組

網路上也有很詳細的活動報導整理:
2009 IDEAS Show 網路創意展精彩搶先看
2009 IDEAS SHOW 一些感想 (上)

不久候,朋友給我一個連結,PPT上有位網友對活動持比較懷疑的態度這裡有噗浪上的討論)。看了他的文章,我也思考了許久,就當作對於活動的小小回饋,我來寫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好了,希望這些整理對以後參賽者來說有些參考價值。
首先,IDEAS SHOW的目的為何?我們看網站上的說明:

********************************
為協助國內網路服務進軍國際市場,進而在國際網路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經濟部技術處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新世代網路創新服務發展計畫」,藉由媒合各界資源,建立新創網路服務培育機制,促成創新服務國際化發展機會,帶動網路產業發展。

IDEAS Show網路創意展,是資策會為網路新創公司提供的一個發聲管道,亦是國內第一個網路創意服務發表平台。去年資策會移植美國DEMO Show的舉辦、評選模式,舉辦了國內第一個網路創意展覽IDEAS Show,也深獲各方廣大迴響。

為了發掘國內更優秀並具潛力國際化之創新服務,今年將擴大舉辦IDEAS Show,在活動中除了邀請多位國外講者來台演講外,更加入了一場國際創投家的座談會議,期望藉由One Stop Shop的方式,匯集與推廣國內創新服務,吸引國際市場對國內創新網路服務的關注,未來也能幫助國內其他躍躍欲試的網路創業者進入。

DEMO Conference為發表創新產品、服務、點子,以及具新興市場開發的國際發表舞台,目前已有19年歷史,每一年都會受到來自全球數百位投資者和媒體的關注,是國際服務進入美國市場的最佳捷徑。包括地圖日記、citiport、Awind、YouGotPhoto以及meworks等國內網路服務也相繼於美國DEMO Conference及Webi中國北京DEMO China等國際舞台發表,並深獲國際媒體與創投給予肯定。
********************************

恩,所以是帶動網路產業發展,移植已有19年歷史的美國DEMO ConferenceDemo Conference的確是全球發表新產品的首選平台,歷經19年,好評不斷。資策會這次能邀到DEMO Conference的創辦人與執行總監Chris Shipley來台參加,實在是太棒了!

可是,DEMO Conference究竟都選怎麼樣的公司上去秀呢?這個秀又如何幫到這些參加的公司呢?我不是那麼熟最新的 Web 2.0 趨勢,其實我大部分時間都專心於把公司的事做好,所以對於這類的創業平台,只能說有聽過,但是平常都沒在follow,不能說熟。這次參賽前,為了能夠做出符合大會想要的demo,我們特別做了功課。首先我看了「What is DEMO」的影片,其中強調:

* 2004 年參展的 six apart,同年拿到一千萬美金的資金。
* 2003 年的 Oddpost,同年拿到兩百多萬美金,之後被 Yahoo 以三千萬美金併購。
* 2006 年的 GrandCentral,先是拿到創投資金,後又被 Google 併購。
* Webex、vmware、salesforce等,都是 DEMO 的畢業生。
* 過去五年,DEMO 畢業生共募了35億美金。
* 今年 1Q,金融風暴中,DEMO 畢業生共募了1.7億美金。
* 目前超過40個畢業生成功被併購。

恩,所以強調的是,被選來DEMO的隊伍,都會非常的成功。而DEMO幫助新創公司成功方式也很明顯:因為DEMO只選擇最好的團隊,所以創投都會來DEMO,全球媒體也都會來DEMO,所以能來DEMO的團隊,能夠立刻吸引創投的注意,與獲得媒體的曝光。所以好的團隊都會很努力的爭取來DEMO的機會,而整個DEMO就成了一個超級的媒合平台--團隊,創投,媒體。

好,那麼DEMO都選擇什麼樣的團隊呢?幾年的公司呢?多大的規模呢?剛起步的嗎?還是已經有募資過的?我無法一一看完全部團隊的資料,但是我看了一下今年DEMO 2009(spring)中得獎(DemoGod)的團隊

1. Avaak Inc:成立於2004年,去年底做第一次募資,募得七百萬美金。創辦人Gioia是多次成功創業家(serial entrepreneur),過去曾創立 SUMMIT Design Technologies,服務如 Motorola、Lockheed Martin、Texas Instruments、SAIC等。在之前,她創辦 MedSmart 並擔任 CEO。她擁有八篇專利。

2. Coveroo Inc:成立於2008年,第一次募資得250萬美金,創辦人Karl Jacob 為連續四次之成功創業家,過去14年皆致力於廣告產業,也於 Sun 與微軟等公司擔任過高階幹部。在他的職場生涯中,他成功從最頂尖創投中募得超過2億美金的資金。四次創業,皆是從零收入開始,做到成功被併購。其中 Dimension X 被微軟併購,而 Keen (Ingenio) 被 AT&T 併購。他為投資人創造了超過3億美金的投資報酬,這些公司過去平均一年營收超過1.5億美金。他也於 Facebook、Cloudmark、IMMI等公司擔任董事。(注意:他目前創辦的Coveroo只募資了250萬美金)

3. Ontier:成立於2008年,創辦人Mr. Rapport在業界又超過25年的經驗,於 Apple、CAM Systems、Revionics等公司擔任高階職務。

4. Purewire:(資安公司!)成立於2007年,由創辦人與家人共出資475萬美金,CEO Michael Van Bruinisse有15年業界經驗,為前 CipherTrust VP,從公司零收入,到後來一年6千萬美金,最後公司以3億美金被 Secure Computing 併購。更之前在 Sun 工作,為當時 Sun 最年輕的 Director,並協助 Sun 併購 NetDynamics,以及 Logic Works 的上市。

5. Silverstone Solutions:成立於2006年。創辦人自己出資,有25年相關業界經驗,

6. Skout:成立於2006年,只向個人投資人募資,共一百萬美金。CEO Christian Wiklund之前服務於 vmware,CETAC,以及 Chalmers Teknologkonsulter。

7. Technocopia (gwabbit):成立於2007年,不打算募資,創辦人Todd Miller為連續創業家,1998年創辦WebFeat,成功被Proquest併購。更之前成立Knight-Ridder,並與IBM合作,於1996年獲得Gartner最佳基礎建設獎。

從以上七家今年的DemoGod,我們可以看出,所有創辦人年紀都不輕,擁有很成功的業界紀錄,很多都是連續創業多次的創業家。有些公司有募資,有些沒有,有些也表明未來也沒有打算要募資。看到這些人的履歷,我覺得他們不論有沒有參加DEMO Conference,都會很成功。當然,能參加DEMO,絕對更加幫助他們,加速他們的成功,Chris的意見,輔導與牽線,也都會幫到他們。但是,即使落選,我相信他們最後都還是會成功的。這也讓我覺得,難怪創投都要去DEMO找投資機會,這麼好的團隊,這些創辦人手上都有錢,也都自己放下去,絕不是玩玩而已,要投資他們,創投可能還得多花心思溝通,看他們願不願意拿。

可是,如果DEMO Conference中得獎的團隊都是這樣等級的,那麼年輕人想要網路創業,要參加什麼活動?政府要如何幫忙?

我當然沒有答案,我又不是政府,也不是觀察家,也沒待過創投,要談經驗,其它人可說的比我多很多。不過我們可以來想想,年輕的創業團隊,要的是什麼?

如果有好的技術希望推廣,希望加速發展,開放源碼是一條很好的路。只要技術好,就很容易吸引到同好,進而慢慢建立社群,把技術發揚光大。如果是網站要長大,也有很多微型創業的方法,做一個好的網站,不一定需要很多的資金。這不就是Web 2.0吸引人的地方嗎?

此外,講到「創業」,其實意味著將技術變成你的事業,也就是你養家活口吃飯的依靠。那麼要創業,你想要從一場活動或一場比賽中得到什麼?

最好的資金來源不是投資人,而是客戶。有時聽有人說,我們很成功,一開始就募得資金,還都是很好的投資人。但是聽到這些我就想到,阿碼在美國有個可以算同業的公司,也是我私下的好友,同為寫論文寫到一半,出來創業,他們一開始就能獲利,等到公司很快地長到80人了,才以1.2億美金美金的身價,募了2500萬美金。這才是真正成功的創業團隊--一開始就能自給自足,錢是客戶心甘情願付的,募資時股價高,失去的股份少。

但是公司要抓住市場機會,如果不能一下子收支平衡,而又需要快速成長,就需要資金。可是創投不可能亂投,一個創業過四次並成功為投資人賺了3億美金的Karl Jacob(剛才介紹的 DemoGOD [2] Coveroo),與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投資人要選擇投誰?即使投資了,股價也絕對不會高,這代表了很可能第一次募資後,投資人已經持股過半了。此外,創投可能只信任創辦團隊的技術,而不信任原團隊的管理能力,行銷業務能力,財務規劃能力等等,而強行安插有經驗的管理階層進入。那麼,老實說,創業團隊不過是員工罷了,對公司的影響力大打折扣。這樣情況下,你還能依當初的理想來建立公司嗎?還能繼續影響公司文化與方向嗎?這要看你和投資人的互動如何了。

拿資金就像是結婚,員工相處不好你還可以fire,但是投資人永遠都是股東,相處不好只有一條路:你自己離開。

我認識很多有經驗的創業家,第一次都是自己出,等到做出股價了,才開始募資,一次也只募一點,等到又做到成績,股價又高了,才再募。當然,這要配合公司需要的成長速度,如果真的一次募很多錢,能夠搶到市場先機,那麼也要考慮。可是我看過的,這種想法下失敗的也不少,大家以為砸下去就能拿下市場,結果什麼都沒有。金融風暴後,創投模式(venturecapitalism)是否work,創投產業是否真能獲利,還諸多討論:
(source: forbes.com)


富比士:即將瓦解的創投(Forbes:Venture Capital's Coming Collapse
VentureBeat:創投模式有問題(VentureBeat:The VC Model is Broken
VentureBeat:跟創投募資:飛了,飛了,不見了?(VentureBeat:Venture fundraising: Going, going, gone?)
VentureBeat:創投縮水40%,tech boom真的停止了(Venture capital shrivels 40 percent — It really is the end of the tech boom
TechFlash:該要有新的創投模式了(TechFlash:Time for a new VC model

我不是說創投產業真的有問題,創投裡多得是頂尖的人才,他們經驗豐富,會不斷修改模式與進步,台灣就有許多好創投仍是獲利很高的,但我的意思是,目前的時局讓創投必須更加更加謹慎的挑案子了。

既然這次IDEAS SHOW主打Web 2.0創業,那來談談Web 2.0吧!看了DEMO今年得名團隊的履歷,我的感想是,矽谷過去這20年中,成功的放手硬體製造業,建立了軟體產業;目前紅的公司,Microsoft,Google,Apple,vmware,Amazon,eBay,Oracle,Facebook,都是軟體公司,IBM也賣了筆電部門,成功地買了Rational / Watchfire,轉型成了軟體公司,Sun 被 Oracle 買了,HP 最大敗筆是併購了 Compaq,但是目前也轉型得不錯,併了 Mercury / SPI Dynamics 等等軟體公司,漸漸轉型成功。

Web 2.0所帶來的機會,矽谷的團隊是早就準備好來接收了。整個過去20年的成功軟體產業,創造了無數對軟體有經驗的軟體創業家,中高階軟體主管,以及投資人。等到 Web 2.0 機會一出來,這些人風起雲湧,熟悉軟體產業的創投,可以很快地看懂技術,評估股價,之後也有各種管道幫公司,找人才,找客戶,找買主;熟悉軟體創業的創業家抓準機會,有了好的IDEA,立刻運用其經驗與人脈網路,創立公司搶佔市場。這些連續創業家通常也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團隊。這些團隊以前早就出生入死,打了很多的硬仗,彼此有默契,有信任,知道如何一起工作。

反觀台灣,我們的硬體製造業生態也是如此,絕對可以算是全球頂尖;投資人,創業家,中高階主管,都是身經百戰,實戰經驗無數。說實在我一直很喜歡台灣製造業的文化,謙虛,踏實,嚴謹,有辦法在低利潤中,穩定獲利成長。這是多麼紮實的文化,是我們這20年努力來的文化。我們的軟體產業,是否也有這種文化?

等到 Web 2.0 來了,看到了各種的機會,我們也想要掌握,可是我們不像矽谷,有過去20年的軟體基礎。熟悉軟體創業的投資人在哪裡?團隊在哪裡?都比較少。過去軟體產業並不那麼發達的我們,要如何搭上Web 2.0所帶來的機會?我感覺這是目前的挑戰。

Web 2.0 對於創業家來說,是一個新的好機會,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Why?因為成功所需要的資源,相對少很多。硬體製造業,要建廠房,要設備,要原料,要庫存,資金都是用10億為單位在算的。Web 2.0 不用,只要掌握市場需求,很年輕的團隊就能做出很好的網站--台灣的無名小站大家都知道,另外MySpace於2005年賣給Fox時,創辦人Tom Anderson才35歲,Kevin Rose 27歲時創辦Digg,Joshua Schachter 29歲時創辦del.icio.us,Biz Stone 33歲時創辦twitter,Mark Zuckerberg 20歲時創辦Facebook,噗浪團隊平均年齡也在25歲以下

那麼為何年輕團隊仍然不易取得資金?以下是一些值得思考的數字:

* 創投每1000份business plan,平均只會選6份。
* 這六家「千中選六」的公司中,只有10%會上市。
* 這六家「千中選六」的公司中,30%(1.8家)會被低價收購或變賣資產。
* 10%才會成為高獲利,也就是一千家中,六家選中,然後只有0.6家可以高獲利。



資料來源:J.L. Nesheim (2000), High tech start up: Creating successful new high tech companies


加上自從金融風暴後,創投產業被媒體嚴重質疑,加上金融業大受影響,導致目前創投產業萎縮嚴重,裁員的很多,還有資金的,當然投資會異常小心。花資源去一次DEMO Conference,他們要找很有把握的團隊,即使不能中樂透,至少不會輸光,即使輸了,對金主(除了evergreen或corporate VC,大部分創投的錢也是跟金主募來的)也能交代:這團隊成功這麼多次了,怎料到會輸?如果賭上沒有經驗的年輕人,失敗後會更加被質疑。因此有成功紀錄與多年業界經驗的創業家,以及已經證明能成功獲利的新創公司,在DEMO Conference這種媒合平台中,更顯得吃香了。

可是 Web 2.0 所帶來的--低資金的創業,小團隊做大事的機會--年輕但是有很好點子的團隊要如何能夠搭得上?

我也沒有答案,畢竟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我們想一想,即使有了資金,成功的關鍵在哪裡?我想一下幾點都是:

1. 對於市場與客戶的了解--客戶究竟要什麼?
2. 經營模式為何?如何能生存?
3. 對於關鍵技術的掌握。好的IDEA很重要,可是如果能配合高門檻的關鍵技術,不怕別人模仿,就更穩當了。
4. 人才是否到位了?技術人才?行銷/SEO人才?高階管理人才?資金規劃人才(如何與投資人互動)?整個團隊是否有默契,有一起出生入死的工作過?是否有一起經歷大風大浪,同甘共苦過?

以上這些,如果都有明確答案,會減少投資人的風險,增加他們的信心。而這些似乎都不需要資金來建立,平常就可以一步一步建立了。等到這些都建立了,如果run下去真的可行,那麼我想找資金並非難事,也不一定要靠哪個活動幫忙。相反,如果都還不具備,即是得了某某活動的第一名,還是不容易募得資金。即使募得了,投資人也會因為只信任團隊的技術能力,不信任管理能力,而要安插有經驗的管理階層,這不見得是團隊想要的。公司本身也不容易成為那六家公司中的那0.6家成功者。

沒有錯,Web 2.0讓年輕技術人在創業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優勢。但是不是說只要有好的點子,就一定容易募到資金,容易成功。以上提到的許多年輕的成功創業家,其實背後都有不少矽谷創業前輩的經驗分享與種種幫忙(投資人也會幫很多),公司內部也不乏非常有經驗的軟體管理人才協助年輕創業家所缺少的經驗。職場與創業,就像是網球比賽或賽車一樣,積分高的不用打會外賽,排在前面起跑。但是只要有實力,其實就沒什麼好怕的,大不了從會外賽開始打,一路打到冠軍,這種回憶不是更美好?

這樣想,只要能參加IDEAS SHOW,是否有得名也就沒那麼重要了。事實上有打球賽的都知道,比賽運氣也很重要,得名與否並不一定代表實力。阿碼目前運氣一直很好,被選上參加的創業平台包括了:2006 Venture Forum,2007 Red Herring Asia 100,2008 Red Herring Global Innovator's Pit Top 10,2008 DOWJONES VentureWire等。其中 Venture Forum 與 DOWJONES VentureWire都是資策會輔導我們參加的--這邊再次感謝資策會的長官!參加這些活動,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人脈的建立--而且不是創投,不是媒體,也不是任何有名的人。我指的是創業家的社群。創業需要太多的經驗,很多都是我們沒有的,可是這些書本上根本學不到,太多東西,除非你在圈子裡,不然別人根本不會跟你分享。一旦去了Venture Forum,你就是Venture Forum的alumni(校友),去了Red Herring,你就是Red Herring校友,去了IDEAS Show,你就是IDEAS Show的校友。我們因為去了Venture Forum,得以認識Taiwan Liposome的創辦人兼總經理George,那年他們不但上了Red Herring Asia,還是封面故事。等到隔年我們要投稿時,George超夠意思的將他去年的投稿文件直接給了我們,不但教我們如何投稿,更教我們投稿後要如何準備演講,以及活動中我們應該往什麼方向努力,合理的期待是什麼,值得花多少資源等等。之後我們也教了後來申請的團體。

我們去DOWJONES VentureWire時,認識了當時已經從skype創辦人創投ASI募資成功的AirDio創辦人Wen,後來我們跟ASI的互動過程中,Wen幫了很多忙,讓我們能很快認識這家創投,也幫助了雙方快速建立了合理的期望。

創業家的圈子就是這樣子。你要知道,你是創業團隊的一部份,你就流著創業家的血,你就會講一種語言,是只有創業家會講的,是別人聽不懂的。公司做什麼事情都資源不夠,怎麼辦?對手都比我們大,我們雖然技術好太多,可是品牌就是輸,怎麼辦?怎麼跟創投打交道?創投的招數有哪些?同事的父母常問他,明明能去IBM/Google,為何來我們公司,要如何回答?資金該如何規劃?沒錢打廣告,有什麼好的網路資源可以運用?我技術出身,管理經驗不足,該聘CEO嗎?

創業社群中大家總有聊不完的話題--而這些話題也只有這個社群能聊得起來,所以在這些活動中,或後,你可以盡量放馬問問題,對方通常會很願意回答。之後你遇到事情,也隨時可以問大家:這家創投好不好?這篇Gartner你有沒有?Red Herring上了,值不值得買機票去?要投入多少資源?能獲得什麼?多付錢可以擺攤,有必要嗎?Red Herring當期雜誌上可以買廣告,效果怎麼樣?我有時看到一個公司的business plan presentation,覺得真是做得太好了,會立刻上去問,你們花多久時間準備?怎麼練習的?簡報檔是誰做的?某某數據是哪裡來的?

我們自己簡報,也會看台下誰比較專心,然後事後問他,你覺得我們做得怎樣?你覺得我們有表達清楚嗎?你覺得哪裡讓你喜歡,哪裡讓你保留?如果對方也是創業團體,那麼給你的意見絕對會跟一般人不一樣。這次資策會辦的IDEAS SHOW,我們報告完,也很幸運地找DEMO Conference的總監Chris Shipley的空檔時間,希望她批評我們的簡報(感謝資策會能邀到她來台灣啊!)。她的批評可說是一針見血,幾句話表達了我們長久的苦處:「你們解決的問題,不容易簡單表達」。而更厲害的是,她竟然直接給了我們答案。她說,由於Web 2.0的蓬勃發展,導致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並長大,但是資安問題無法解決,也讓Web 2.0商機受到了威脅。你們的HackAlert除了在技術上很創新外,商業模式也創新地利用了SaaS模式,走雲端的方式幫企業守護網站,監測網站掛馬。問題是,在這種場合,六分鐘內,你們要顧慮台下為一般end-user,不熟悉網站掛馬,所以你們要解釋,瀏覽被掛馬的網站,會被植入惡意程式,會偷密碼等等,這樣一般人比較聽得懂,但是回過頭來,你們的產品卻不是給end-user的,是給企業的。這中間必須有一個轉折,而你們是否能成功於六分鐘內清楚傳達觀念,關鍵就在於如何做這個轉折。此外,HackAlert只是監控掛馬,並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你們要強調,阿碼有源碼檢測CodeSecure,可以找出網站的漏洞,解決問題。

Wow!他才聽六分鐘,看過我們的資料,就很清楚HackAlert做什麼,CodeSecure又做什麼,還能講出源碼檢測(static analysis)、網站掛馬(drive-by downloads),比很多美國的產業分析師還猛,真是太強了,不愧是DEMO Conference執行總監!後來她給我們的建議也都是一針見血,讓我們覺得真是收穫很多。

不過,要有這些收穫,不但不一定要在IDEAS SHOW上得名,甚至也不一定要能去IDEAS SHOW這種平台--譬如之前HappyWeb辦的Demomo Show(規定就是「該網站/服務的程式開發團隊必須在三人以下),或bof.tw,都是很適合的活動,可以達到展示,交流與經驗分享的目的,或許認識到的人,還更懂Web 2.0之道,更有幫助。也許此類活動,到場的創投不比DEMO Conference或IDEAS SHOW來得多,但是Web 2.0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創業不需太多資源嗎?為何一開始就一定要找資金?還有,我覺得一些新創公司起來後能強很久,跟文化很有關:資源短缺會迫使團隊孕育出一些很好的文化(苦笑)。這邊介紹一些我覺得好的資源給各位,這些都能幫助創業團隊在最小的資源下達到最大的效果:

1. 創業家手冊:第一次創業家的59個資源(The Entrepreneur’s Handbook – 59 Resources For First Time Entrepreneurs)--從資金到BP範本到網站到行銷到HR到法律資源都有,整理得很完整,又不浮濫--台灣有類似的文章嗎?麻煩推薦一下,感謝!

2. TheFunded.com:創業家交流平台,註冊要經過審核,只有創業家與投資人兩種身份能註冊。不登入也能看到「public」文章但是「private」文章看不到。最寶貴的資源是創業社群對於創投公司與創投公司中每位個人的即時評論。律師、專利事務所與兼職美工都是常見的問題。另外每天都有團隊分享他們拿到的termsheet,所以你可以大概了解,在哪一區(歐美亞)的哪個產業的什麼樣規模的公司,目前拿到的股價大概如何。

3. 創投的前十大謊言(The Top Ten Lies of Venture Capitalists

4. 跟創投打交道的十個訣竅(10 Tips On Negotiating With VCs

有好的資源的讀者也麻煩不吝提供!

但要特別提醒一下,網路上的東西,由於是公開資訊,沒法太深談,所以創業社群中才是主要能學到東西的地方。有經驗的投資人,也是大寶藏,所以碰到他們時,不一定目標要設定為要他們投資,讓他們花時間給意見,也是很值得的。

雖然募資永遠不易,但令人慶幸的是,軟體產業正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Web 2.0創業不說,光是傳統的軟體公司,對創業家來說就有一個很明顯的好處:所需要的資源遠比硬體創業少,所以通常軟體公司中,團隊持股都很高,影響力也就高;畢竟,軟體公司的價值就在於人。以下圖表為知名傳統軟體公司於上市前之團隊/投資人持股比例,資料來源:Saratoga Ventures Finance

創業永遠是一條艱辛的路,但想要創業代表你有著豐富的信心、實力與創造力。在創業的過程中,每一步努力都會有一步的收穫,共勉之!

阿碼科技Matt與Wayne

Matt聯絡方式:matt__鼠__armorize點com

繼續閱讀全文...